修行要去偏執:養生、簡單與正確心態

作者:台灣碧洞仙源 x 無量觀

發佈時間:2025/8/9

分類:修行心法

標籤:修行心態, 偏執, 養生, 清靜經, 社群秩序

摘要

探討修行中常見的偏執與誤區,強調需有師承、靈活運用養生之道、保持開放思維,並維護修行社群的秩序與清淨。修行應簡單純粹,回歸清靜與真心。

內容

修行路上,最怕的不是資質不足,而是偏執不改。何師父提到,一位修行者自學丹書煉丹,自稱功夫了得,結果中風,精神不濟還不自知,甚至在調理時仍堅稱自己懂得一切。這正是偏執的例子——沒有師承、盲修瞎練,不僅危害健康,也偏離了修行的本義。童子功等特殊修法,非童子之身或缺乏師父指導,皆不宜嘗試。

修行還需破除觀念上的固執。例如,道教並不強制吃素,而是因時、因地、因人調整飲食,以養生為本。有些人因宗教觀念反對食肉,卻忽略了病人需要營養恢復的現實。醫生叮囑病人多吃營養餐,這是救人,而非殺生。真正的養生之道,在於靈活運用,而非死守形式。

何師父舉例「將軍釣魚」的故事,被部分人誤解為鼓吹殺生,並在評論中謾罵詛咒。然而,釣魚與吃魚並非同一議題,重點在於思維的開闊與理性的批判,而非形式上的爭論。批評時若夾雜惡意與詛咒,便已失去修行者的風範,誦經與放生也無法彌補。

在修行社群中,秩序與清淨同樣重要。群組規定避免濫發圖片與深奧內容,以免造成洗版與疏離感。道觀生活中,各門各派共處,有人健談分享,有人沉默自修,各自安好。高道往往慈悲謙遜,不輕易收徒,但收徒後必傾囊相授。反之,貢高我慢、知識貧乏卻自以為是的人,最終只會被人遠離。

在大陸的十方叢林,道觀接納各地各派的修行者,但前提是同屬道教,否則思想無法契合,容易爭論不休。

修行其實很簡單——回歸清靜,參悟《清靜經》老君所言。不分門派、不爭高下,彼此分享有用的心得,取其所需,就是修行社群存在的價值與初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