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皈五戒的現代意義:守戒即是修心
作者:台灣碧洞仙源 x 無量觀
發佈時間:2025/8/9
分類:修行心法
標籤:三皈五戒, 道教修行, 養生之道, 戒律傳承, 心性修養
摘要
闡述道教三皈五戒的核心精神與現代意義,指出守戒不僅是形式規範,更是修心養性的根本,並強調傳承與現代弘揚的平衡。
內容
常懷慈儉,利益眾生,止息貪心,廣建福田,使福田無量;行道誦經,燒香讚嘆,常懷歡喜,恬淡安閒,使身心和暢、病苦不侵;常懷退省,止息妒心,善用方便智慧;常懷正靜,觀想皆空,內外清虛,合於真道,使幻身得度——這些,正是五戒精神的真實詮釋。
在正統道教中,弟子入道需守**三皈五戒**。三皈為:**皈依道**(敬天地宇宙、山川名山洞府)、**皈依經**(敬文字、敬經典)、**皈依師**(敬師承與傳授者)。五戒則是修行的根本約束:
1. **不殺生**:不惡意奪取生命,不偷搶,用正當所得養活自己;修行者應慈悲護生。
2. **不吸菸**(此處特指毒品與鴉片)與**不嗜酒**:少量藥酒養生無妨,過量亂性則犯戒。
3. **不得口是心非**:行法須懷歡喜心,表裡一致,方能圓滿。
4. **不得偷盜與偷道**:不僅是物質上的偷竊,也包含學習中應虛心求教,不抄襲、不竊取他人成果。
5. **不得淫色**:修行期間尤其在科儀前三天須戒除房事與一切淫邪行為,以示敬天。
傳統上,三皈五戒由師徒**口口相傳**,講求「道不傳六耳」。然而,隨著時代進步,雖可透過更公開的方式弘揚戒律,但傳承之精神不能斷。戒律並非限制,而是保護修行者身心清淨、道心長存的法門。
道教注重養生與孝道,有家庭者更應照顧家人與自身健康。修道不離人倫,守戒即是修心,推行中華文化與道統,也是修行者的責任。當戒律落實於日常,福田自開,道業自成。
在正統道教中,弟子入道需守**三皈五戒**。三皈為:**皈依道**(敬天地宇宙、山川名山洞府)、**皈依經**(敬文字、敬經典)、**皈依師**(敬師承與傳授者)。五戒則是修行的根本約束:
1. **不殺生**:不惡意奪取生命,不偷搶,用正當所得養活自己;修行者應慈悲護生。
2. **不吸菸**(此處特指毒品與鴉片)與**不嗜酒**:少量藥酒養生無妨,過量亂性則犯戒。
3. **不得口是心非**:行法須懷歡喜心,表裡一致,方能圓滿。
4. **不得偷盜與偷道**:不僅是物質上的偷竊,也包含學習中應虛心求教,不抄襲、不竊取他人成果。
5. **不得淫色**:修行期間尤其在科儀前三天須戒除房事與一切淫邪行為,以示敬天。
傳統上,三皈五戒由師徒**口口相傳**,講求「道不傳六耳」。然而,隨著時代進步,雖可透過更公開的方式弘揚戒律,但傳承之精神不能斷。戒律並非限制,而是保護修行者身心清淨、道心長存的法門。
道教注重養生與孝道,有家庭者更應照顧家人與自身健康。修道不離人倫,守戒即是修心,推行中華文化與道統,也是修行者的責任。當戒律落實於日常,福田自開,道業自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