聊聊全真道教和正一道教的區別
作者:台灣碧洞仙源 x 無量觀
發佈時間:2025/8/9
分類:道教知識
標籤:道教, 全真派, 正一派, 籙憑, 冠巾, 戒律
摘要
正一派以籙憑為核心,全真派以冠巾為入門關鍵,兩者皆重視師承與戒律。道教傳承必須由人師引領,入門需立誓守戒,違者可被逐出師門。親授弟子有限,收徒嚴格考察。修行需自省自持,並回歸本宗正法尋求解答。
內容
正一派以籙憑為核心,弟子稱為籙生。要奏職,需歷經三五都功、盟威、五雷經籙等法事,無籙憑便不能稱為正一弟子。當前正一派在山西龍虎山與福建、台灣較為常見,並以三山滴血派的字脈排輩份,例如「高宏鼎大羅,三山愈振興」。
全真派則以冠巾科儀為成為正式道士的關鍵步驟。冠巾需師父親自允許與主持,才能讓弟子上壇、行科事。由於歷史上曾有二三十年間缺乏方丈,許多弟子雖冠巾出家,但修行與科事的學習仍以師父口傳心授為主。全真教重實踐,理論研究不足以取代真修實做;教授與研究者雖能闡述道理,但未必經歷過道士的實際生活。居士與道士亦有明顯差異。
在傳承觀上,道教三清分別為元始天尊(道)、靈寶天尊(經)、道德天尊(師),其中「師」即指人。唯有人才能承擔傳承重任,拜神為師則屬於神教而非道教。入門立誓為「非人不教」,行為不當且屢勸不聽者,將被逐出師門(起單)。全真派戒律嚴謹,師父擁有觀察與決定弟子去留的權限,徒弟不得妄議師父之是非。三官大帝自會在時機成熟時考校眾生功過,因此修道者必須洗心革面,守戒養德。
道教親授弟子不超過十八人,餘者為外收弟子。全真七真祖師之傳承為築基之本,如今能接觸正統道教實屬珍貴。收徒過程中,即使已叩師預修,若行為不當,師父仍可拒收,並收回道號。
修行之路需要堅持與自省。修行不僅改變了身體狀況,更帶來了希望與動力,促使修行者在教化與服務信眾中持續成長。對於其他宗教的弟子,應回歸其本宗本法尋求指引,如佛弟子應向佛門師長求教。最終,修行與運勢皆與自身行為息息相關,正如「問人事,不如問自己」——答案常在心中。
全真派則以冠巾科儀為成為正式道士的關鍵步驟。冠巾需師父親自允許與主持,才能讓弟子上壇、行科事。由於歷史上曾有二三十年間缺乏方丈,許多弟子雖冠巾出家,但修行與科事的學習仍以師父口傳心授為主。全真教重實踐,理論研究不足以取代真修實做;教授與研究者雖能闡述道理,但未必經歷過道士的實際生活。居士與道士亦有明顯差異。
在傳承觀上,道教三清分別為元始天尊(道)、靈寶天尊(經)、道德天尊(師),其中「師」即指人。唯有人才能承擔傳承重任,拜神為師則屬於神教而非道教。入門立誓為「非人不教」,行為不當且屢勸不聽者,將被逐出師門(起單)。全真派戒律嚴謹,師父擁有觀察與決定弟子去留的權限,徒弟不得妄議師父之是非。三官大帝自會在時機成熟時考校眾生功過,因此修道者必須洗心革面,守戒養德。
道教親授弟子不超過十八人,餘者為外收弟子。全真七真祖師之傳承為築基之本,如今能接觸正統道教實屬珍貴。收徒過程中,即使已叩師預修,若行為不當,師父仍可拒收,並收回道號。
修行之路需要堅持與自省。修行不僅改變了身體狀況,更帶來了希望與動力,促使修行者在教化與服務信眾中持續成長。對於其他宗教的弟子,應回歸其本宗本法尋求指引,如佛弟子應向佛門師長求教。最終,修行與運勢皆與自身行為息息相關,正如「問人事,不如問自己」——答案常在心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