養生、修身與道教日常

作者:台灣碧洞仙源 x 無量觀

發佈時間:2025/8/9

分類:道教知識

標籤:正統道教, 養生之道, 三清弟子, 太極哲理, 戒律, 科儀

摘要

以張至順祖師爺與何師父的教誨為引,闡述正統道教的派別、太極哲理、戒律三厭、三寶養生,以及科儀與生活修行的重要性,強調養生與傳承的核心價值。

內容

張至順祖師爺是近年羽化歸真的一代高道,他不僅在醫道與拳法上造詣深厚,對社稷民生有著實際的貢獻,更在高齡之時親自拍攝影像,將一生修行與智慧留予後世,彰顯了**養生與傳承的重要性**。

---

## 正統道教的兩大派別
今日正統道教主要分為**全真教**與**正一派**,兩派雖在修持方式與儀禮上各有特色,卻同以三清道祖為最高神祇。因此,正統道教弟子皆稱為**三清弟子**、**三寶弟子**,必定禮拜三清道祖。這是道門信仰的基礎——**默運心香、虔誠禮拜三清**,是入道修行者的日常根本。

---

## 太極與人生的啟示
人可喻為小太極,家庭成員中的夫妻是兩儀,父母與子女構成四象,延伸至生活層面,八卦則對應房舍、車輛、財產、器物。若無黑夜白天的交替,天地無以調和,萬物便無法生養。男人屬乾,若剛強無溫柔,伴侶難以久留;女人屬坤,若柔弱無主見,也難獲尊重。這正是太極圖所蘊含的平衡之道。

養生之道,不僅是身體的健康,更包括家庭的和諧與互相包容。事業的成功與生活的幸福,缺一不可。正如太極生兩儀,兩儀生四象,四象生八卦,人生的繁盛亦需根基平衡、循序漸進。

---

## 戒律與三厭
道門修行注重戒律,其中殺生是必須謹慎的事。只要不是危害人類的生靈,便不應主動捕殺。刻意為之屬犯戒,天地不允。購買肉食果腹,因食物鏈的自然規律而不算殺生,但應懷著感恩之心,不可視為理所當然。

道教有**三厭**:
- **天厭**:不食大雁,因其有情。
- **地厭**:不食狗肉,因其有忠。
- **水厭**:不食龜、鱉、蛇等軟骨類,因其象徵氣節。

若為治病而用藥引(如狗肉入藥),則不在此限。戒律的本質在於守心,保護生命與德行的完整。

---

## 三寶與福氣之源
人之三寶——**精、氣、神**,是健康與運勢的基礎。氣血通暢則五臟六腑健旺,四肢與頭腦靈活清明,時運亦隨之順遂。健康帶來財富與快樂,這便是「無極生太極,太極生兩儀,兩儀生四象,四象生八卦」的生命循環。當生命運行平衡,福氣與福分便會源源不絕。

---

## 科儀與一永日
在道觀中,一天的科事稱為**一永日**。晨鐘響起,代表**開靜**,士農工商各行開始一天的運作,道士則進入早課經誦。傍晚閉廟前,先擊鼓後鳴鐘,稱為**暮鼓**,象徵一天科事圓滿。

入道儀式雖僅一日,卻是人生大事,必定安排**祭幽科事**,多於下午二時進行,以超度先祖、冤親債主,化解陰緣,奠定修行基礎。科儀一般自上午九時開壇,至下午五時謝壇,稱為**朝九晚五**。中國大陸道觀的晨鐘暮鼓有固定咒語,道士應熟記,對延壽與增益時運皆有益處。

---

## 養生與傳承
從張至順祖師爺的身教,到何師父對養生、戒律與生活哲理的闡述,皆指向一個核心:**養生不止是保身,更是護心;修行不止是向神,更是自修**。修持要在日常落實,家庭、事業、健康與德行皆需並進,方能行穩致遠。

正統道教的精髓,不僅在於科儀法脈的延續,更在於如何將道融入生活,讓養生成為傳承的基石,讓傳承成為生命的延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