修行進境與觸類旁通——碧洞僊源道觀的勉勵
作者:台灣碧洞仙源 x 無量觀
發佈時間:2025/8/9
分類:修行心法
標籤:碧洞僊源道觀, 修行, 守戒, 觸類旁通, 助印經書
摘要
碧洞僊源道觀鼓勵弟子在乩、靈修與道學中精進修行,並推廣一部能啟發清靜之心的木刻版經書助印活動。彭至相師父提醒,修行需觸類旁通,以一點突破引動全面進境,最終落實於行道之中。
內容
碧洞僊源道觀以教導修行弟子為本,無論是乩、靈修,或是道學,皆在涵蓋範圍之內。我們鼓勵弟子在各自的修行領域中精進,不要停滯不前,更不要僅滿足於現狀。
---
## 《守戒必持》經書助印
在修行的過程中,「守戒」是根基。道觀近期推廣一部木刻版經書的助印活動,《守戒必持》有著特殊之處——它的內容沒有一條戒律,也沒有任何具體規範,卻能在字裡行間給人身心啟益。
常常誦讀其中內容,能夠減除貪妄之心,激發清靜之志。修行者若人手一冊,時時學習,安分守己、隨緣而行,不生妄念,道業自然有成。
經中所述:「念不妄,則心自純;心純,則氣自清;氣清,則神自定。」如此循序漸進,何須憂慮道之難成?
因此,我們懇望十方大眾能夠解囊助印,廣為流傳,讓更多人受益於其中智慧。
---
## 觸類旁通的啟發
彭至相師父曾提醒弟子:「一句話,一張圖,不是要你僅僅理解它的表面意義,而是要觀察——它能觸發你什麼?」
所謂**「觸類旁通」**,正是如此。一竅通,則竅竅皆通;一竅不通,則竅竅皆不通。修行人需要的不只是記住知識,更重要的是在每一次接觸中生出新的領悟,讓一點的突破引動全盤的進境。
---
## 行「道」的實踐
修行不只是知識的積累或儀式的完成,更是**「行道」**的過程。道不離日用,行則見真。從守戒到讀經,從自省到旁通,一切都需要落實在日常行為之中。
碧洞僊源道觀的方向很明確——我們期望弟子們在乩、靈修、道學之中,不只是學得技藝,更要讓心性與德行隨之成長。每一次的助印、每一次的啟發,都是修行路上的養分。
修行者若能心純氣清,觸類旁通,則行道無礙,進境自然而然。
---
## 《守戒必持》經書助印
在修行的過程中,「守戒」是根基。道觀近期推廣一部木刻版經書的助印活動,《守戒必持》有著特殊之處——它的內容沒有一條戒律,也沒有任何具體規範,卻能在字裡行間給人身心啟益。
常常誦讀其中內容,能夠減除貪妄之心,激發清靜之志。修行者若人手一冊,時時學習,安分守己、隨緣而行,不生妄念,道業自然有成。
經中所述:「念不妄,則心自純;心純,則氣自清;氣清,則神自定。」如此循序漸進,何須憂慮道之難成?
因此,我們懇望十方大眾能夠解囊助印,廣為流傳,讓更多人受益於其中智慧。
---
## 觸類旁通的啟發
彭至相師父曾提醒弟子:「一句話,一張圖,不是要你僅僅理解它的表面意義,而是要觀察——它能觸發你什麼?」
所謂**「觸類旁通」**,正是如此。一竅通,則竅竅皆通;一竅不通,則竅竅皆不通。修行人需要的不只是記住知識,更重要的是在每一次接觸中生出新的領悟,讓一點的突破引動全盤的進境。
---
## 行「道」的實踐
修行不只是知識的積累或儀式的完成,更是**「行道」**的過程。道不離日用,行則見真。從守戒到讀經,從自省到旁通,一切都需要落實在日常行為之中。
碧洞僊源道觀的方向很明確——我們期望弟子們在乩、靈修、道學之中,不只是學得技藝,更要讓心性與德行隨之成長。每一次的助印、每一次的啟發,都是修行路上的養分。
修行者若能心純氣清,觸類旁通,則行道無礙,進境自然而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