是不是祖師爺逼你去跳崖?
作者:台灣碧洞仙源 x 無量觀
發佈時間:2025/9/14
分類:道教修行
標籤:修行態度, 修行觀念
摘要
很多經文總在提醒我們: 不要這樣、避免那樣、空空空、無無無。 為什麼經典總偏偏用「無」來表達?
內容
很多經文總在提醒我們:
不要這樣、避免那樣、空空空、無無無。
但人生在世,本來就是「有」
──有喜怒哀樂,有人情世故。
但 為什麼經典總偏偏用「無」來表達?
祖師爺立下的戒律,
在我看來,不是為了限制,
而是慈悲的「避坑指南」。
他們早已看見,
某些執著只會讓我們沉淪,
所以才反覆告誡「不要」。
但許多人的經歷,卻好像是祖師爺跟你說:
「哎!那裡有懸崖,別靠近。」
你回答:
「真的嗎?在哪裡,我來去看看!」
人心的特性,
本來就是越被告知「不要」,反而越想要。
心理學稱這是「逆反心理」。
人最討厭被控制,卻願意被啟發。
戒律若以「禁止」呈現,像是鐵柵欄;
若以「引導」呈現,就像路燈。
一輩子的修行,無所謂壓抑,
而是讓人心甘情願走在清靜自在的路上。

不要這樣、避免那樣、空空空、無無無。
但人生在世,本來就是「有」
──有喜怒哀樂,有人情世故。
但 為什麼經典總偏偏用「無」來表達?
祖師爺立下的戒律,
在我看來,不是為了限制,
而是慈悲的「避坑指南」。
他們早已看見,
某些執著只會讓我們沉淪,
所以才反覆告誡「不要」。
但許多人的經歷,卻好像是祖師爺跟你說:
「哎!那裡有懸崖,別靠近。」
你回答:
「真的嗎?在哪裡,我來去看看!」
人心的特性,
本來就是越被告知「不要」,反而越想要。
心理學稱這是「逆反心理」。
人最討厭被控制,卻願意被啟發。
戒律若以「禁止」呈現,像是鐵柵欄;
若以「引導」呈現,就像路燈。
一輩子的修行,無所謂壓抑,
而是讓人心甘情願走在清靜自在的路上。
